在雷雨季節頻繁的地區,防雷器(又稱浪涌保護器,SPD)已成為家庭、企業乃至公共設施中保障電氣設備安全的重要裝置。然而,盡管防雷器普及率不斷提高,許多用戶在選型、安裝和維護過程中仍存在諸多誤區,不僅影響防護效果,甚至可能埋下安全隱患。本文將通過科普常見錯誤,幫助大家科學、正確地使用防雷器。
一、誤區一:裝了防雷器就“萬無一失”
不少用戶認為,只要安裝了防雷器,設備就絕對安全。事實上,防雷器只是整個防雷系統的一部分,其效果依賴于良好的接地系統、合理的配電設計以及多級協調防護。若接地電阻過大(如超過10Ω),或線路布線混亂,即使高端防雷器也難以有效泄放雷電流。因此,防雷不是“單打獨斗”,而是系統工程。
正確做法:確保建筑物具備合格的接地網,接地電阻符合規范;同時根據IEC 62305標準實施分區防護(LPZ),在總進線、分配電箱和終端設備處分級配置T1/T2/T3級防雷器。
二、誤區二:只看“較大通流量”,忽視電壓保護水平(Up)
市場上常有商家宣傳“通流能力高達100kA”,吸引用戶關注。但需注意,通流量大≠保護效果好。真正決定后端設備是否安全的關鍵參數是電壓保護水平(Up)。如果Up過高(如2.5kV以上),即便泄放了大電流,殘壓仍可能擊穿敏感電子元件(如路由器、監控攝像頭等耐壓通常僅1–2kV)。
正確做法:優先選擇Up ≤ 1.5kV(較好≤1.0kV)的產品,并確保其與被保護設備的耐沖擊電壓等級匹配。
三、誤區三:防雷器可以“終身使用”
防雷器內部核心元件(如壓敏電阻MOV)在多次吸收浪涌后會逐漸老化,性能下降。當劣化到一定程度,可能失效開路(失去保護)或短路(引發火災)。許多用戶多年不檢查,直到設備損壞才發現防雷器早已“形同虛設”。
正確做法:選擇帶狀態指示窗或遙信報警功能的防雷器,定期巡檢(建議每年雷雨季前檢查一次)。一旦指示變紅或報警,應立即更換。
四、誤區四:隨便找個位置安裝就行
防雷器的安裝位置和接線方式直接影響其性能。常見錯誤包括:
安裝在遠離進線處;
連接導線過長、彎曲過多;
接地線與相線并行走線,形成感應環路。
這些都會顯著增加引線電感,導致殘壓升高,削弱保護效果。
正確做法:遵循“短、直、粗”原則——連接線長度盡量≤0.5米,走線平直,截面積≥6mm2(T1級建議≥16mm2);接地線獨立就近接入接地排,避免與信號線平行敷設。
五、誤區五:家用插座防雷器可替代配電箱防雷器
市面上流行的“防雷插座”確實能提供一定保護,但其通流能力有限(通常In<10kA),僅適用于末端精細保護。若沒有前端T1/T2級防雷器泄放大能量雷電流,一個強雷擊就可能直接擊穿插座防雷模塊,連帶燒毀連接設備。
正確做法:采用“三級防護”策略——總配電箱裝T1/T2級主防雷器,樓層配電箱裝T2級,終端用T3級防雷插座,形成層層遞減的保護體系。
六、誤區六:直流系統可用交流防雷器替代
在光伏、儲能、通信電源等直流系統中,部分用戶為節省成本,誤用交流防雷器。但交/直流電弧特性不同,交流防雷器在直流環境下可能無法可靠熄弧,導致持續短路甚至起火。
正確做法:直流系統必須選用專用直流防雷器,其Uc值需高于光伏組串較高開路電壓,并具備直流滅弧設計。
結語
防雷器雖小,責任重大。正確使用防雷器,不僅能有效降低雷擊損失,更能保障人身與財產安全。避免上述常見誤區,關鍵在于科學認知、規范選型、合理安裝與定期維護。在極端天氣頻發的今天,提升防雷意識,掌握基本常識,是每個用電用戶都應具備的安全素養。記住:防雷不是“裝了就行”,而是“裝對才有效”。